在下班后,小编喜欢自己炒一点家常菜吃,作为一个重口味的湖南人,在广东还真不习惯天天很清淡的饮食。
这时候,就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炒菜,会在最后撒上一点点味精,作为增加鲜味的调料。
那么,问题也就来了,味精具体有什么用处?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吃?看起来像是作用相同的鸡精又是啥?为什么小编不选择用鸡精?
味精
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和盐。谷氨酸钠被人吃下去后,会迅速转变为谷氨酸,并非是人体所需的14种必需氨基酸之一。这意味着,味精并不能够给人体提供有效的营养价值,人体自身在代谢过程中就能够产生足够的谷氨酸。
味精最开始是由日本发现,并申请专利。它在日本被叫做“味之素”,传入中国后就叫做味精了,中国菜味精用的最多,中国也是生产味精最大的国家。
至于很多人要在炒菜时用一些味精,就在于其能增加食品的鲜味,引起人们食欲,告诉人们的潜意识,这道菜的味道非常好,这样就提高了人体对食物的消化率。
味精的作用,仅此而已。
关于味精,还有一些谣言
可乐 + 味精 = 春药
假的,你指望一些糖与谷氨酸钠反应,生成至今尚未发现的春药?
味精在高温下生成的有害物质
真的也没用,味精在100℃时加热半小时,只有0.3%的谷氨酸钠生成焦谷氨酸钠,对人体影响甚微。更何况,有文献报道,焦谷氨酸钠对人体无害。
味精是化学合成品
它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而来,可比伪天然的鸡精要天然的多。
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和盐,核苷酸。
由于核苷酸带有鸡肉的鲜味,故称鸡精,核苷酸是一种化学调料。
鸡精之所以看起来与鸡有关,是由于核苷酸的味道像鸡肉。它可以用于使用味精的所有场合,顺带提供鸡肉的味道。所以,它被人认为是出自于鸡。
但不比于味精,鸡精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加,在烹制本身就有鲜味的食物时,鸡精反而会让食物走味。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,核苷酸的代谢产物是尿酸,所以为有心脏或者免疫系统疾病或皮肤病,肝病患者炒菜时,就决不能放鸡精。
鸡精
小编并不能指望这篇文章能够改变大家的习惯,但大家至少要了解选择的结果。
附带还要说一句,吃穿住行,不用刻意追求天然,一切要基于对身体有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