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民间一直存在各种恐怖传说,食用味精会致癌、会掉头发,甚至会变笨。
而在20年前它曾风靡中国,在90年代一度实现了数十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,中国也在1992年成为这个星球上使用味精最多的国家。
然而,不久后一则“味精有害论”流传而出,这番言论起源于1968年美籍华裔医生郭浩民发表在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的一篇文章,描述了自己去中餐馆吃饭后,突然出现四肢发麻、心悸、浑身无力、头疼等症状,他猜测这可能是由于他吃的中餐里添加了味精所致。
由此,味精这一调味品在中国正是进入衰败期。
因为味精的形态并不那么天然,因此很多人认为味精是化学合成的,进而打上“有害健康”的标签,而实际上,味精和盐、糖一样,是提取天然食材的调味品。
1908年,一位名叫池田菊苗的日本教授将干海带汤进行浓缩、分离,得到一些能够产鲜味的晶体,这些晶体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的谷氨酸盐,这就是味精的前身。
也有相关专家表示,味精是一种廉价易得的“食品添加剂”,并非人工合成,而是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的,其生产过程跟酿酒、酿醋并没有本质区别。
“丁香医生”平台文章称,味精的原料天然,目前大部分味精是通过发酵法制取的,原料是粮食淀粉(例如玉米、大米、小麦)。
虽然鸡精名称上带有“鸡”,但若是看过它的配料表则能够发现,鸡精的核心成分是谷氨酸钠(味精)和呈味核苷酸,另外会加一些盐、糖、淀粉等配料,使得鲜味更浓郁而且丰富。
虽然味精并非想象中的“有害”,但是它和盐、糖一样,每日摄入量也不宜过多。世界卫生组织建议,成人每人每天味精摄入量不要超过6克,婴儿食品不宜添加味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