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多人认为味精非常不健康,因此选择不用味精做菜,避免产生一系列疾病。根据一个采访问答的数据来看,大约65%左右的受访者表示,家里做菜使用味精、鸡精相对以前比较少;有30%左右受访者表示,还是会选择使用味精;另外还有5%左右受访者表示,已经不用这些调味品了。
其实大家都被骗啦!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,早在1908年,是由日本的一名教授发现的,在一次喝海带汤的过程中,觉得味道特别鲜美,从而开始研究这个鲜美味道到底从何而来。后来,在海带中发现了一种名叫谷氨酸钠的物质,提取之后将其命名为“味之精”,并且申请了专利。
随后,“味之精”进入中国,由化学工程师吴蕴初发明一种生产谷氨酸钠的方法,紧接着,味精就进入了人们的生活。
另外,味精主要是用过大米、玉米等粗粮提取而来,通过天然发酵产生,最终形成味精。许多人认为味精吃多了不健康,其实不以为然,专家建议:适量的食用味精等调味品是有助于人体健康的。
1、味精吃多了会得癌症。
有相关报道说:谷氨酸钠在加热至100度以上,会产生焦谷氨酸钠,因此会使人容易得癌症。其实是错误的,焦谷氨酸钠不属于致癌物质,而且味精要在120℃以上才会产生,并且产生量极小,不会影响人体健康。
2、味精吃多了会脱发。
食用少量味精对人体并没有任何危害,但切记不能过量食用因为味精中含有钠,而人体过多摄入钠的危害是和盐吃多了危害大同小异。
3、味精不好,可以多吃鸡精。
鸡精是通过味精改良而来的,在味精的基础上添加了核苷酸、香精等物质,其中核苷酸的代谢产物是尿酸,这对于痛风患者来说,具有一定危害。虽然鸡精食用过多不好,但是也不能说吃多了鸡精会导致癌症,这一说法是错误的。
医生提示:这样食用味精,对健康无害。
因为味精在温度过高情况下,会丧失原本的鲜味,因此可以在出锅之前添加些许味精,提升菜品的口感。例如蘑菇、海带、海鲜等食物本身含有谷氨酸,在烹饪过程中与盐同时加热后,会自然产生谷氨酸钠,因此在这个时候添加味精,就是多此一举,还有可能破坏食物的口感。
另外,对于高血压、肾炎、糖尿病等疾病患者,需要控制味精的摄入量,和日常生活中控制盐的概念是一样的。
总而言之,担心食用味精会危害健康的朋友们,可以放心了,味精是被“冤枉”的,适当的食用味精对身体没有影响,但是值得注意的是,不要为了追求味道鲜美,而过量的摄入味精,这是对身体的不负责任哦!
#健康科普排位赛##423头条知识节##头条营养家#